二战中日本为何不注重自动武器的发现
日本人认为自动枪浪费资源,百发一中不如百发百中,自动武器日军只列装的极少的部队,日军在日俄战争后大力开发步枪,因为日军的来福枪让俄军吃了不少亏,所以二战中不发展自动武器。
首先现在的自动武器和二战所谓的自动武器不一样,二战最多称为半自动。最普遍的就是冲锋枪和轻重机枪了。日本没那么多资源去支持这种百发一中的玩意,但不代表不研发,只是没有像欧美那样在军队中列装很多。一个大队差不多1000多人,才8挺重机枪,相比德国就差远了,基数相差一倍。德国一个营比日本一个大队人还少点,至少装备12-16挺轻重机枪。这只是枪,还有其它的装备,日本有能力造,没能力去用,他们觉得太浪费。
日本的标配是三八大盖+歪把子,当时的自动武器只有三种,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
一战结束后,伴随坦克的大规模使用,人们发现,士兵射击更佳距离在四百米左右,甚至更近。到了战场上会发现,有时候双方射击的距离甚至都贴脸了。二战中,各国都将自己的制式步枪缩短,同时配备冲锋枪的使用。
日本在这方面独树一帜,日本并没有缩短枪管,也没有配冲锋枪,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们的对手问题上,还有就是在于资源方面的匮乏。
战争初期的战场并不需要冲锋枪
我们先看机枪,机枪是战场上最可靠的支援火力,而机枪不能一人一个。当时的中国军队机枪配备是相当少了,一个团也就两挺马克沁。日军的歪把子九二式一大堆,还配备迫击炮掷弹筒等支援武器,同时还有山炮这类重武器。这些装备面对国军,尤其是杂牌军,火力根本不虚,冲锋枪完全没必要。
但当日本在太平洋遇见美军,美军的汤姆逊和M3把日军治的服服帖帖,日本才开始研制冲锋枪。
子弹太贵,费钱
日本虽说仗打的挺痛快,但是这掩盖不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发动侵略,原因就是穷,想富国。但是几年战争下来,日本没抢到什么资源不说,自己还赔个精光。后期的日军甚至简化了头盔,为了省资源。国内主要资源都拿去给海军造军舰了,陆军的轻重武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都没怎么提升。
再看德国,二战期间升级了MG34,有了MG42,还造出了突击步枪,还有导弹。苏联呢,造出了喀秋莎火箭炮。美国更狠, *** 。只有日本,啥都没造出来,造出来个九六机枪,还是几十年前的版本。为啥啊,穷啊,穷的叮当响。
冲锋枪对日本来说是个奢侈品,步枪百发百中,冲锋枪百发一中,稍不留神,一梭子子弹就没了,钱啊,都是钱啊,打出去了还不一定打中几个人,对日本来说,不划算。
二战中所谓的单兵自动武器,最主要的其实就是冲锋枪。而日军弃自动武器而不用,其实主要就是岛国岛民缺乏物质基础的心理在做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日本的资源匮乏,日军高层和后勤人员更倾向于拉栓步枪这种精度较高、方便后勤补给的武器。
二、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过对冲锋枪的研发,但研制出来的冲锋枪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枪管散热不良等技术上的硬伤而没有大量生产和装备。
三、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对子弹的消耗太大,日本是一个钢铁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正因如此,所以日本军队特别注重对士兵单兵素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在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鬼子们认为步枪和刺刀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展现自己的武器。



是因为日本注重道家文化,把一个东西研究得很深做得很透,这叫道。就像茶道、剑道、空手道一样。将就极简、精。当然就不会把加工好的子弹大把大把的的扔着打咯,将就打得准,打得远,枪质量好用得久,所以才将就一枪一个咯。
二战基辅战役失利后,斯大林为何没有追究前线将领的责任
究竟是谁下令坚守基辅?应该是斯大林,1984年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里,斯大林坚持要坚守,总参谋长朱可夫表示,既然不听我的,那还是让我去更有用的地方吧。斯大林表示,你冷静点,然后就让他去了列宁格勒前线。
那是谁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下了坚守的决心?赫鲁晓夫在回忆里里提到,斯大林曾打 *** 询问他们,他和布琼尼、基尔波诺斯等人都一致要求从基辅撤退,但在斯大林的固执己见下,软弱的基尔波诺斯不得不服从命令,并最终导致基辅的陷落和西南方面军的覆灭。但在朱可夫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否定了这种说法,朱可夫表示,正是赫鲁晓夫和基尔博诺斯信誓旦旦得向斯大林表示基辅坚守没有问题,斯大林才下了这个决心。
反正基尔波诺斯已经挂了,到底谁在撒谎?赫鲁晓夫是非军事主官,又是斯大林的政治宠儿,当然不用受处分,斯大林也不可能自己处分自己,那只有布琼尼元帅背锅了,之后打仗他只能坐冷板凳了。
布琼尼和赫鲁晓夫,当时不在合围圈里,才没遭到基尔波诺斯那样的悲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布琼尼和铁木辛哥,你敢处理谁?
基辅会战基本是布琼尼指挥的。
然而,布琼尼早就提出不应该在基辅决战,尤其不能坚守阵地,会被德军合围歼灭。
但是斯大林强令不允许撤退,违者枪毙,布琼尼一次次请示无果,才被迫执行斯大林的命令。
到了后期,布琼尼为了救援基本被合围的70万苏军,9月11日已经到了违背斯大林命令开始部署撤退的地步。
要知道,这种行为在当时绝对是吃枪子。
说明,布琼尼已经是拼了。
然而,斯大林在9月13日认为布琼尼消极避战,将其免职,由西方向总司令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铁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挥。
可笑的是,铁木辛哥还没有来得及上任,9月16日德军包围圈已经形成。
参与基辅会战的苏军主要将领有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前任)和铁木辛哥元帅(后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其中基尔波诺斯上将连同他的司令部在战役中跟随他的方面军一起覆灭了,包括西南方面军总参谋长和政治委员。作为军人,战死沙场便是他们最后的归宿,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最后的时刻没有选择抛弃他的军队,坚持在包围圈内指挥突围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而且基尔波诺斯上将曾经下达撤退的命令,只不过被更高统帅部所取消,所以斯大林没有理由也没有机会再去追究西南方面军高级将领的责任了。
至于布琼尼和铁木辛哥元帅,布琼尼元帅对于当时西南方面军面临的危险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向苏军更高统帅部请求批准西南方面军的撤退,但是遭到了拒绝。斯大林认为布琼尼存在避战思想而很快将其免职,由铁木辛哥元帅代替布琼尼元帅,虽然铁木辛哥元帅贯彻了斯大林的不得撤退的命令,但是对于德军装甲部队对西南方面军两翼所形成的合围危险同样无能为力,西南方面军缺乏可供机动作战的装甲部队。直到德军的合围圈已经合拢时,斯大林才同意西南方面军的撤退,此时西南方面军已经无法进行撤退了,只能强行的发起突围行动,铁木辛哥元帅到来的太晚,实际上仅仅是指挥后期的突围和外围的解围行动,最终没能为西南方面军打开逃生的通道。
事实证明,布琼尼元帅和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撤退请求是拯救西南方面军的唯一机会,而这个机会被苏军更高统帅部所放弃,苏军更高统帅部对南方战场的战略形势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最终导致了这一战略兵团的覆灭,在作战指挥上布琼尼元帅和基尔波诺斯上将并无重大错误,也没有丧失对军队的控制,所以不可能像对待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那样实施枪决,而铁木辛哥元帅坚定了执行了更高统帅部的命令,而且参与基辅会战的时间很短,也不可能将失败的责任扣在他的头上,基辅会战的失败更多的责任在于斯大林的固执,他无视军事形势拒不放弃基辅是导致西南方面军覆灭的最主要因素,此战过后,斯大林很少再对前线作战指挥做直接的干预,他开始对他的前线司令部和后方的总参谋部高级将领表示出更大的信任,而代价是一整个方面军的覆灭。
基辅前线指挥员?都在德军的合围圈里牺牲了!找谁背锅去啊?朱可夫曾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建议撤出基辅,并由此造成了与斯大林的严重分歧被撤职,而去负责叶利尼亚方向对德军的局部反击作战了。随后斯大林亲自指挥了基辅的防御作战并遭至了失败。事后来看基辅保卫战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意义便是与德军在南斯拉夫的作战行动所造成的结果相当,拖延了适宜进攻莫斯科的那几个关键月份的时间,而使俄军等到了在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中就邀约到的那个生猛援军——俄罗斯白色恐怖的冬天。只是在合围之前仍把大量的部队投入基辅从而造成了最终苏军被俘60多万人实在是……!如能将相当的物资支援中等数量的坚守部队,有可能同样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如果没有了如此重大的利益,到时能否吸引住德军迟滞其进攻歩伐也就不好说了。对德军来说,基辅苏军的数量必须是分兵后可能围不住且短时也消灭不了,并会在主力兵团向俄内地突进时可能在其侧翼及后方造成威胁时才会被基辅吸住。因此虽然此役损失巨大,但斯大林真正按住了德军与自己部队的脉搏(合围圈里的苏军不到最后弹尽粮绝是不易溃散的)。按他自己的话说,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从苏联卫国战争的结果来看,对于这一战役确实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首先,在德国人进军乌克兰时,朱可夫已提出了撤离意见,斯大林不听。其次,布琼尼等前线将领也多次说明基辅情况,要求后撤,斯大林又不听,后面形势的发展与演变映证了将领们的正确,斯大林当然无话可说了。
二战前线机场距前线距离为多少
德军在450架轰炸机和200架战斗机的支援下,向“小地”及该地以东的苏军阵地实施反冲击,企图一举消灭苏军登陆部队。由于德军机场多在克里米亚和库班半岛上,距前线仅50-100公里,空军出动强度非常大,短时间投入作战飞机近千架次。
苏军最初出动了300架次的飞机阻击德军攻势,但因力量对比悬殊,且苏军机场在150-200公里外的克拉斯诺达尔,一度陷入被动,失去了战役制空权。
二战德国名将隆美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隆美尔是二战著名将领,若只论军事水平的话,隆美尔甚至比麦克阿瑟等美国五星上将更优秀。
隆美尔是非常忠于希特勒的军事天才。在北非现场,隆美尔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极致发挥,一度将盟国在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的盟军打的乱窜,怎奈德国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加之二战后期希特勒对隆美尔的信任度降低,一代枭雄烟消云去,值得后人回味
研究隆美尔的专家们发现,隆美尔认为沙漠更象海洋而不象陆地,至少沙漠战术应当更象海军战术,因为那里几乎没有山隘和城镇,你可以进行无限的迂回和渗透,猛烈的扩张和突击,仿佛大海中的战舰随时可以转弯。因此,他在北非采用的基本战术是,如果可以不对敌人的防线进行正面攻击时,就千方百计地不惜多走一两百千米迂回到敌人主阵地后侧进行攻击;如果必须对敌防线实施正面攻击时,仍要以对敌战线后方作深远突击为主要作战形式,只要打开突破口,立刻毫不犹豫地把更大数量的兵力投入进去,然后向各方向猛烈突击和扩张,打乱敌人的部署,撕破敌人的阵线,搅乱敌人的后方,迫使敌正面防线崩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