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如何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刘氏子孙大加封赏,到了汉武帝即位后,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且生活富有,生活奢华腐化,面对这个严峻的政治局势,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

一、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除了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就是"推恩令"。颁布推恩令后,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了许多小国家,从此没有了与中央对抗的能力,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的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二、实行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立一名刺史,代表朝廷监察本州的主演官员和豪强,同时也监督和诸侯国的动向,以防有反叛行为。

推恩令以及刺史制度不仅分化了诸侯国势力,同时对防止后期诸侯国叛乱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这两个政策有利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朝走向巅峰。
西汉初年,刘邦将自己所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逐一消灭,并在原来异姓诸侯王的地盘上分封同姓子弟,共有九个同姓诸侯王。
分封同姓诸侯王是刘邦无奈之举
由于天下初定,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过大,为了抗衡他们,刘邦只能通过分封同姓子弟来帮助自己。同时,刘邦认为秦朝灭亡也是因为没有宗室子弟的力量,分封同姓子弟可以巩固皇权。但是异姓王被消灭之后,同姓王的实力急剧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并在景帝三年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三个月就被平定,但是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武帝时期主父偃所建议的推恩令便出现了。
推恩令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记载载:”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意为将诸侯国的土地分给其子弟,这样王国的领地越来越小,最后小到不会对中央集权造成影响。
(推恩令的实施使得王国越分越小)
在实施推恩令以前,诸侯国都是由长子继承,其他子弟是没有继承的机会的。但是推恩令实行使得其他子弟也有继承王国一部分领土的权利,比如二子、三子也有机会继承,这样王国被不断的缩小,解决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汉武帝)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诸侯国明明知道这个政策其实等同于削蕃,为什么没人反抗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之一,推恩令的实施对除长子以外的其他继承人有利,他们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王国的领土,但是推恩令使得他们也有机会继承,因此他们大力的支持中央 *** 推行的推恩令,有着这些人的支持,诸侯王是敢怒不敢言。第二,经历过七国之乱之后,中央 *** 的军事实力远超地方诸侯国,此时已经没有哪个诸侯国敢跳出来挑战中央。
通过推恩令这一政策,西汉解决了威胁皇权的一个大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政策。
西汉初,西汉被分成了一众王国,甚至后期部分王国权势太大,威胁到了皇权,这和汉初刘邦采取的分封制有关。
因西汉建国初期,国内局势极不稳定,刘邦深觉秦朝中央集权的弊端太大,于是采娶了手下谋士的建议,将西汉各地分封诸王,并给予诸王很大的自治权,以便让刘氏子孙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在刘汉危亡关头刘氏诸王能够拱卫京城,维护刘汉统治,避免像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剧。
在西汉前期,分封制确实体现出了其极大的优越性,使得汉初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恢复。然而,到了后期,自治王朝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他们各自为政 朝廷政令难出长安,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各地诸王基本上都是武帝叔叔辈长辈,管束起了极为不易。于是,分封制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削藩势在必行。
历史上,削藩不成被夺权的皇帝着实不,比如唐朝就是因为削藩,反而为藩王所灭,明朝建文帝为削藩丢了皇位。
然而,汉武帝却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削藩并没有采取极为激进的方式,而是采取了谋士推荐的推恩令。何为推恩令?
即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127年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一个王国分出许多小侯国,直属领地小了,就无力再与中央对抗了。
虽然,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初期也受到了各地诸侯的强烈 *** ,然而,终究因为削藩方式温和,并没有在国内造成大的动荡。随后不久,汉武帝便成功削藩,稳固了皇权,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管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