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朽是指什么意思
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立德指为社会创建做人的准则,社会发展的制度。包括道德、法律等。他舍弃个人利益使多数人受惠成为做人的榜样。
立功是指使国家或集团脱离危险,解除大难。
立言是指一个人的话(包括文章)准确扼要地表达对某一问题态度,他的道理足以服众,即使他死去身体早已化成灰,他的话还被人传诵
1、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
2、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立德(道德成功 )—需要治心修身;立功(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立德者或许没有机遇或者天赋,难于立功立言;立功者可以立德,却难于立言;立言者也可以立德,却难于立功。
3、毛主席说,曾国藩是达到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至高境界之完人。曾国藩走的是先立德,后立功,立言的路子,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于内而成于外。
三不朽释义: 谓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经久不废,故曰不朽。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宋杨万里《跋 *** 刘敏叔八君子图》诗:“古人三不朽,诸老一一中。”
清管同《<方埴之文集>序》:“古之所谓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三不朽指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养三不朽是指:立功,立言,立德。
立德是置于三不朽之首,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概括讲就是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圣人,能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不完全关乎于一个人知识多少、能力大小、职位高低。知识多、能力大、职位高者能成为圣人,而知识少、能力小、职位低者也能成为圣人。“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