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主要是察举制,亦称推举制。汉朝自汉武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故特制孝廉科。也就是地方官员州长、牧长之类往上级往中央随时随地考察选取人才。然后再经经考核认命官员。配套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公卿世家中养着一群幕僚,幕僚又可以相互推荐低层人才。
到了三国时也是如此的,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什么卧龙凤雏,贤人良将,都是被公卿幕僚们推荐给君主的,刘备三顾茅庐前,中间还要有水镜先生、徐庶等的举荐,这诸葛亮也就被选 *** 成了他的忠将良才。察举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弊端已经十分突出了,土地兼并严重,往上举荐人才的通道也被世卿大家族大地主阶级垄断,造成地方拥兵自重,潘镇割据,八王之乱。到了隋唐时,科举制就渐渐取代了察举制。
科举制设立于隋朝,汉代选拔人才自然无法通过科举制,但它却有一套选人机制。汉代的选人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从太学中选拔优秀人才;二是利用“乡举里选”,从地方挑选人才到中央。
太学是汉代国家更高学府,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太学生学满后会有个考试,当时称为“科”,总共分为两等,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郎指的是在皇宫里的侍卫,主要服务于皇帝。待这些郎官在皇帝身边服务几年,遇到 *** 需要人员,就在郎官中挑选分派。吏是地方长官的佐官,考乙科的太学生必须回本乡 *** 充当吏职。汉代官吏的任用有一规则,地方长官一律由中央委派,郡县的佐官必得本地人充任。
所谓的“乡举里选”,说的是地方可以时时向中央推举人才。这样的推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无定期的。当国家遇到什么大事时,朝廷常常下诏让地方推举贤人。如新皇登基,或大灾荒。这些被推举来的人被称为“贤良”。贤良们到了朝廷,朝廷会提几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叫做“策问”。然后朝廷再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分别挑选任用。
二是特殊时期。比如朝廷需要出使西域,出使匈奴,需要有人通晓匈奴语和西域语言的人;或者黄河决口,需要具备治水知识的人。这时朝廷就需要下诏征求符合条件的人才。地方知道有这种人才的,可以向 *** 推举;还有认为自己拥有这方面的才能,也可以自己报选。
三是定期的。这种定期推举人才的就是“举孝廉”。汉代以孝治天下,历来都诏令地方官察举孝子廉吏,但地方官响应并不是很积极。汉武帝时,曾下诏责问地方官。并下令公议,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官应受处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定期向朝廷推举人才的制度。
汉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时代,自此以后便有了 *** 的称呼。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人才,那么汉朝是怎么去选拔人才的呢?
汉朝分为两汉,长达405年之久。其实汉朝的用人制度其实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条甄选人才的体系,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私人荐举、考试、任子、 纳赀等等多种方式。为什么如此说呢?且听愚人一一道来。
之一阶段是从汉朝开国到汉武帝这段时间,汉初沿用了秦朝的军功爵制。一则按照军功和爵位的高低进行筛选人才,二则是选自郎官,即李斯创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中的郎中令。郎官也就是朝廷的禁卫军,负责保卫皇宫、皇上的安危。如果某处缺少官员,即可从郎官中选派。
汉武帝即位后,对朝廷的官职进行了改革,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发生了调整,这个时候,察举制就走上了历史舞台。
所谓察举制即是由地方 *** 官员推荐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者朝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就有资格做官了。
这个政策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冬提出,最终在元光元年正式形成一种制度,相隔七年,能够最终落地还是得益于董仲舒的建议,他让汉武帝多重视选举人士。
此后,汉武帝开始下令,要求每年州级单位必须举荐“秀才”人才,郡县必须举荐“孝廉”人才。
也就是说征召一些名人名士,有能力的到朝廷当官儿,服务社会。你可以是受人推荐的,也可以毛遂自荐。只要皇上看中了你,就有当官的可能。
汉朝的官员最主要的俩种,一种是军功,军功是更大的一种直达天听,任命官员的方式,像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就是以军功的方式来获得官位的,最后被封为侯,
而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就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察举法,霍光在宣帝时期,都有任命皇帝的大权,察举法就是,乡里可以向上推荐孝廉的人,来获得官职,
还有每个勋贵可以向皇帝举荐三个官员,在武帝时期还开办了太学,当时读书人少,士农工商都有可能获得官职,一直到隋朝开始科举考试,这一系列才被废除,
额我自己的看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评论,但是不要带有人身攻击,配图来自 *** ,有侵权希望告知,蜗牛以最快的速度更改,谢谢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 赀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孝子廉吏,称为孝廉。自此以后,察举制便确立起来,贯穿整个汉朝。
三国中徐庶的谋略排第几
徐庶在三国军师中能排第八。
徐庶,字元直,刘备的之一个大谋士。他为刘备规划了很多战略,并帮助刘备击退了曹军的进攻。徐庶一点也不妒贤嫉能,为刘备举荐比自己强十倍的好朋友诸葛亮,才有了三分天下。
他还是一个至孝之人,因老母被曹军擒获,不得不离开刘备,归顺曹操。但是由于徐庶离开刘备,到达曹营后,便没有太大的建树,几乎一言不发,影响了他的排名,因此徐庶暂排在第八。
如果庞统、法正没死,徐庶没有投奔曹操,蜀汉以后的剧情会有什么发展
三国时期,最弱的国家就是蜀国。所以无论强大的魏国,还是吴国都把灭亡蜀国当作之一要务。难怪孙权先灭了关羽,夺取荆州,其目的就是首先消弱蜀国的势力。刘备为给关羽报仇率军讨伐吴国,结果也损兵折将,败给了吴国的孙权。在蜀国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诸葛亮又六出祁山,也以失败而告结束。最终蜀国还是被司马家族所灭。因此无论谁辅佐诸葛亮都无所谓了,主角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有问题,蜀道难难住了诸葛亮,不在于有没其他将领辅佐。
应该会很强,要知道这三人都是三国时期最杰出得人才,蜀汉衰落更大的责任是关羽和刘备。夷陵之战前刘备的势力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猛将如云如有张飞;赵云、马超兄弟、魏延、黄忠、句扶、辅臣、傅肜、陈到、赵融、刘邕、孔方、李氏三龙、王嗣、常播、卫继、黄权、廖化、吴班、陈式、沙摩柯、张南、冯习、马良、习祯、姚伷、杨戏等;正因为刘备夷陵失败,才把蜀汉元气丧尽。如果法正活着,用诸葛亮的话说,法正如果要是活着一定能说服刘备停止伐吴,就算说服不了也会帮刘备打败东吴孙权。假如刘备真放弃伐吴,然后把战略锁定关中,那个时候夺取关中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此时关中,比诸葛亮时期伐魏时的关中,曹魏巩固还不是很牢固,为何这么说。诸葛亮伐魏时期,曹魏已经在关中建立了一个很稳固的军事体系,反魏势力基本已清除,这也是诸葛亮伐魏失败原因之一。倘若法正庞统还活着,能说服刘备先伐曹魏,这也是执行法正诸葛亮战略,那时曹魏在关中巩固的时间还不长,人心未定,刘备势力还在,此时伐曹魏时机难得,越往后难度越大。如果蜀汉成功夺取关中的话,有了关中的资源,就意味着具备秦国和刘邦当初统一天下的规模,恢复汉室应该不是难事,熟悉历史的应该知道中国朝代更替,是北胜南,西胜东……
三国刘备有了诸葛亮之后为什么没有徐庶了
因为徐庶离开了去了曹操那里。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化名单福,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徐庶在正史里无传可见在曹魏里不受重用。诸葛亮还听说徐庶,石广平在魏国小官而感叹魏国人才多连徐庶,石广平这样都不受重用。
演义中曹操软禁了徐庶的母亲,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召唤徐庶离开新野去许昌。徐庶是个孝子,明知是曹操之计也只能照做。在临行之际走马荐诸葛,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到了许昌后,徐母痛骂徐庶而自尽,徐庶从此留在了曹营,但发誓终不与曹操献一策。
刘备在荆州被蔡瑁追杀,逃到水镜先生那里,水镜先生为刘备保荐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回来的路上遇见徐庶。打了几个胜仗,曹操就抓了徐庶的母亲作为要挟,徐庶不得已才弃刘备而去,徐庶走的时候保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徐庶就在曹营那里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设一谋。
因为徐庶离开时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元直走马荐诸葛
徐庶,三国时期人物,化名单福,最初为刘备谋士。后因曹操以其母所挟进入曹操阵营。在徐庶进曹营见母之前,刘备问计于徐庶,徐庶向其推荐诸葛亮。因此,才有三国演义中比较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桥段。而后才会有诸葛亮后续一系列大展才能的情节。
徐庶,被曹操用计赚走。
刘备在创业过程中,之一个能帮他出谋划策的军师,就是徐庶徐元直,《三国演义》中曹军围困新野,正是徐庶用计破了曹操曹仁的大阵。
后曹操听了谋士程昱的计策,抓来徐庶的母亲逼迫其就范,徐庶是孝子,无奈只得辞别刘备去曹营。
徐庶临走前,走马荐孔明,正是有了徐元直的推荐,才有了后来刘备的三分天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