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有研制出高射炮弹无线电近炸引信
二战时期德国人也研发了近炸引信,但是他们的研发思路与美国人却截然不同。
美国人研究近炸引信是走的电子管小型化与频敏捷变电阻(晶体管的前身)组成的主动式近炸引信,既近炸引信在工作状态下主动发射无线电信号在炮弹接近目的时接通起爆电路。
这种引信的难点是电子管小型化与能经受强大的重力过载以及频敏捷变电阻的制造难度,以当年的科研水准也只有美国佬能作到,当年美国人付出了4年与上亿美元的投入(值现在的数十亿美元)。
而德国人由于当年的国力已经是无法承受主动式近炸引信的研发投入,他们采取了了无线电半主动近炸引信工作原理方式,既雷达照射目标的同时无线电近炸引信在接近目标时当接收目标反射雷达波的强度达到了确定值时引信起爆。
这种引信工作原理与制造简单零部件少,对电子管小型化不那么苛求。但是这种引信体积比较犬只能用于88㎜以上的弹药,而且研制成功时已经是1944年底了已经是不可能影响战争进程了。
德国研近炸引信的努力直到1941年左右被希特勒的命令中断后,才在战争结束时开发无线电近炸引信。盟军在战场上使用了无线电近炸引信,效果很好,最显著的是对V1巡航导弹的攻击,这是非常成功的。美国人非常担心德国人逆向设计无线电近程引信,起初由于担心哑弹被缴获,他们不会允许在敌人控制的领土上使用这种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后来被用来对付地面目标,具有毁灭性的效果,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明之一。
德国防空部队将火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依靠定时引信,定时引信在预定高度爆炸,希望并期望炮弹碎片能摧毁迎面而来的敌机。如果德国人在他们的防空炮弹上安装了近程引信,那么这大概会使高射炮更加有效,因为一旦探测到轰炸机的存在,引信本身就会引爆炮弹。
很明显,盟军已经亲眼目睹了近程引信炮弹对快速移动的目标有多么有效,如果德国发展了自己的无线电近炸引信,他们会更加担心慢自己飞行缓慢速的四发轰炸机的安全。
无论如何,德国人曾经开发一整套近炸引信技术。到1945年,他们已经准备好生产,但是来得太晚了。此外,德国人不知道无线电近炸引信有多可靠。大多数近炸引信是为导弹/火箭设计的,这与炮弹大不相同。
美国已经制定了针对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反措施——无线电干扰,对抗他们自己的无线电近炸引信效果相当好,但是德国炮弹的效果不同,德国有高射炮静电近炸引信。
此外,当德国人停止使用弹幕战术,即轰炸目标上方的一个假想的盒子时,他们的高射炮效能大大提高。
德国人的看法是,这些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更佳用途将是用于防空导弹,因为导弹弹头比其他高射炮炮弹大得多,而且在研发中更容易。
如何评价二战瑞典40mm博福斯高射炮
瑞典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堪称是二战最著名的防空武器之一,不仅在于它优异的性能,更厉害的是它是唯一款作战双方都在大量生产并使用的防空炮,无论是轴心国同盟中的德国还是同盟国中的英、美两国都有生产并装备,“博福斯”高炮出现在二战的各个战区。一个中立国研发的防空炮大量出现在战场上,就足以证明它的性能是多么优秀。
“博福斯”高炮一开始是应瑞典海军的要求研制的,到20世纪30年代,整个欧洲都获得了该炮的生产授权,它的射速在每分钟120发,炮弹的初速度达到854米/秒,可以将0.9千克的炮弹打到7200米的高度,而且在上一发炮弹发射后,下一发炮弹会自动上膛,直到弹药用尽才会停止工作,完全是一个自动发射武器,这一切都让40毫米“博福斯”高炮成为一款成功的高射炮。当时博福斯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向各国展示该型武器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出手,合同就是我们的”。
二战爆发后,德国在挪威开始生产该炮并将其命名为40毫米Flak28高炮,而美国将自产的“博福斯”高炮命名为M1高射炮,英国也开始大量生产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除了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瑞典还生产更加重型的火炮,如75毫米和80毫米口径的火炮,博福斯公司在30年代还曾于德国克虏伯公司合作生产了著名的88毫米火炮。国民 *** 就曾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大量购进了75毫米“博福斯”野战炮,并准备引进这款火炮的生产线作为军队的制式野战炮,只不过由于日本的侵略而未能完成。二战中东线的匈牙利军队曾大量装备80毫米“博福斯”野战炮,它的8公斤的炮弹可以打到10公里的距离。
如果我说40毫米博福斯高炮是德国人研发的你会信吗?别不信,德国拥有瑞典博福斯公司的1/3的股份,而且德国人之所以能参与博福斯高炮的研发还得归结于一战之后的《凡尔赛合约》,因为条约中规定德国不得再继续研发并且不允许保留大口径火炮的研发团队,而德国为规避这一条约的限制将克虏伯公司的火炮科研人员全部转移到瑞典的博福斯公司。而博福斯高炮其实是对英国40毫米维克斯高炮的改进型,但是瑞典的火炮科研人员技术攻关不顺利才让德国人来帮忙,这才产生了著名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

在1922年瑞典从英国进口了一批40毫米维克斯2磅炮(日本也买了),但是由于性能太差瑞典海军就让博福斯公司在它的基础下帮改一下,从1928年到1930年博福斯就一直在它的基础上研发40毫米口径的新产品,但在1931年10月的测试中表现得却并不成功,而当瑞典海军觉得不行的话我就撤资咯,而这时克虏伯公司的股份已经占了博福斯公司三分之一,所以派往瑞典的德国技术人员便参与40毫米高炮的技术指导,最终在1931那门著名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诞生了,并在经过一些略微修改最终于1936年量产。

这是保留在泰国的40毫米维克斯高炮,是日本海军当年从英国购买的,在战后就在泰国的
虽然德国人设计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性能优越,但是完全拥有这款高炮技术的德国对它却并不感兴趣,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博福斯公司的这帮科研团队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国研制火炮,而拥有博福斯40口径高炮完整技术的德国却并不打算批量生产,而是又自己重新设计的一款37毫米高炮,这就是后来德国陆军装备的Flank-C-36/37型高炮,从性能数据上来看,这款德国携款37口径高炮并不比瑞典的40毫米不是高炮性能差。不过德军在很少西欧的时候缴获的不少40毫米博福斯高炮,并装备在自家的陆海空三军,命名为"4厘米Flank-28型高射炮"。

这时德国陆军装备的Flank-C-36/37型高炮,从外形上看和40口径博福斯高炮很像,毕竟都是一个爹生的。
总体上来讲,德国人设计的这2款高炮性能的确非常优异,而之所以只有博福斯高炮出名主要是因为它的产生时间比较早,并且作为一个外贸武器被其他国家所购买,作为英国维克斯高炮的改进型,英国维克斯高炮也备受英国海军的诟病,所以当这款高炮面世一年后英国就像瑞典博福斯公司购买的产权。由于看到英国都买了,所以欧洲的其他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挪威、奥地利、波兰等国都有购买这款高炮,不过将这款火炮发扬光大的美国却并没有购买,只不过是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获得,并没有给产权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旧日本海军最出色的高射炮是哪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最出色的高射炮是八九式100毫米高射炮。这款高射炮曾安装在日本秋月级防空驱逐舰上,使其成为日本海军中防空能力更好的驱逐舰。盟军飞行员曾被告知,要尽量避开秋月级驱逐舰。
在两种炮塔上安装的八九式100毫米高射炮
在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出现后不久,日本海军便开始计划下一代高倍径高射炮。1933年,计划中的新火炮的试制炮被制造出来,随后开始进行测试和收集相关数据。1938年,八九式100毫米高射炮被正式采用。
八九式100毫米高射炮采用了与前一代八九式的127毫米高射炮相同的供弹方式(半自动人力供弹),虽然100毫米炮口径较小,但是它采用了65倍径,火炮身管较长,更大射程和更大射高都是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的1.4倍(该炮平射距离为18700米,更大射高为13300米)。日本海军为了发挥本炮的更大性能,瞄准具使用了九四式高射装置。
秋月级驱逐舰,其主炮就是八九式100毫米高射炮
与之前的八九式127毫米炮相比,八九式100毫米炮因为口径较小,所以弹药重量也较小,在长时间射击时不会降低射速。虽然威力是127毫米炮的一半,但是考虑到杀伤半径差不多,所以说整体差别也不是很大。
八九式100毫米高射炮,理论射速为19发每分钟,秋月级驱逐舰的乘员在训练时的目标为15发每分钟。考虑到扬弹机具有平均每分钟15发的供弹能力,因此八九式高射炮的实际射速,为15发每分钟。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更具代表性的高射炮是40倍径的八九式127毫米双联装高炮,不仅战列舰、航空母舰、轻重型巡洋舰等大型舰艇,连松级、橘级驱逐舰、一等运输舰等小型舰艇也进行装备,几乎涵盖了所有舰种。从1932年到1944年共生产了十个型号共2152座。可以说是综合性能最出色的一款防空炮。
而秋月级防空驱逐舰上装备的九八式100毫米防空炮的在部分性能的确是比八九式高炮更好,甚至拥有超越了世界水准的高性能。但是九八式高炮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制造技术难度大大,而且由于采用了65倍径炮弹拥有高初速,不过代价就是炮管寿命太短,只有八九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只有350多发的寿命,所以产量很少,一共只装备了秋月级驱逐舰和大淀级轻巡洋舰级大凤航母共58座。
所以和八九式相比,九八式的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撑起日本海军防空大伞的仍然是八九式127毫米高炮。所以在实战中仍然是八九式高炮撑大梁,所以综合各种各方面的表现八九式高炮才是IJN中最出色的高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争中,日本海军高射炮在帝国海军的地位并不突出,尽管不能和盟邦德国对高射炮的重视相提并论,但却有150、127、105、100、88、75、40、37、25、20毫米等不下10种口径的高射炮,后勤部门负担有多沉重可想而知。
在联合舰队对空火力中,主力是89式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但最出色的则为98式100毫米高射炮。
由於89式127毫米高射炮性能逐渐不敷使用,1935年,日本海军展开新高射炮的研发;1938年,正式研制成功,称为65倍口径98式100毫米联装新型高射炮。
新型高射炮,射高有所增加,以及旋转俯仰速度的提升,这门火炮是二战时期,日本更佳的高射炮,但可能是由于炮管生产方面的困难,或是其他原因,新型高射炮并未全面换装旧型高炮。
使用98式100毫米高射炮的大型水面舰可能只有大凤号航空母舰,以及大淀号轻巡洋舰,另外日本海军秋月级驱逐舰也采用这型火炮作为高平两用主炮。
该炮是专门为舰队防空而设计,是89式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的后继型,它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开放式炮塔,另一种是密闭式炮塔,秋月级装备的则是后者。
98式高射炮采取水平锁栓式尾栓,其装填为半自动机械完成,弹药从下部弹药库中由倾斜式扬弹机送入上部炮塔,再由半自动机械装填装置送入炮膛。
该炮更大的特色就是身管长,身管长度达到65倍口径,威力大,弹丸重13公斤,药包重量 27.15公斤,炮口初速达到1000米/秒,其火炮俯仰角从+90到-10度,更大射程14000米,更大射高达到11000米,其射速达到15发/分。
长身管火炮虽然威力很大,但也带来身管磨损增大,寿命减短的问题。89式高射炮身管寿命达到1000发,而该炮就降低到350发,因此身管更换频繁。
此外,其优异的性能是建立在复杂的机械构造之上的,因此制造周期长,不易大批量生产,仍然以89式高射炮为参照对象,从1940年到终战,89式高射炮总共生产了916门,而同时期98式高射炮的生产量仅169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