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春秋战国历史的书有哪些推荐
想了解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之前的历史读哪些比较好?这几本儿经典是不能错过的。
首先就是左传。左氏春秋。整体上记录了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详细。几乎所有的故事演绎都来源于此。当然了,读左传比较枯燥的话,你可以读一下。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写的历史演义,读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这一部分也可以参照读一下《国语》。
其次呢,就是读战国策。战国策,尽管很多部分不是现实。但是其中的智慧,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勾心斗角,智慧对决。这一部分也可以参照资治通鉴中的战国部分。
最后是读一下史记。史记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了详细的记载。这一部分应该是是巨龙记录比较全面的。当然了,对于秦统一六国,可以看一下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所以说如果想学习上述的历史知识可以读上面的直接历史。也可以阅读相应的小说。
学术研究的话,当然是找古本和史书,首选《史记》和《资治通鉴》,参考近代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在找一些钱穆老先生的书来读一读, 都是挺好的。
如果是只是休闲娱乐,那么学术类的书籍就不适合了,推荐两本书吧,一本是黄易的经典《寻秦记》一本是月关的《大争之世》这些小说中参考了很多的历史脉络,故事情节也不错,春秋战国类的小说中应该算不错的。
春秋,记录了鲁隐公至鲁哀公,即公元前772年,止于公元前481年。大约242年各国的大事件。
春秋的命名,是以鲁国史官记录的各诸侯国及共主周王的重大重件,按年月日,春夏秋冬的四季来写的编年史,孔子依据此段历史整理修订,编订《春秋》。成为了儒家经典。
如何学习春秋战国史呢?《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这三本书,都是对孔子《春秋》微言大义的解读 。是研究《春秋》的之一手资料。
战国始于韩、魏、赵三分晋国始,至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止。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诞生了许多的思想家。频繁的战乱,使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人们的思想空前的解放。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都有其用武之地。
学习了解这段历史的书籍,《战国策》自然是首选。《史记》也是必然的选择。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才,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时期 。苏秦一身兼具六国之相,这是其他时期无法想象的事。而张仪在楚国受到楚王怀疑偷了珍宝,被打得只有舌头能动。被人抬回家,其妻看见其惨状,悲痛欲绝。他却对妻子说“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不”?妻子说“还在”。“只要舌头在就可以了”。楚国的楚怀王,就是被投靠了秦国的张仪活活玩死 。
好了,自己去研究吧。读书不是听故事。要明白故事中蕴含着的道理,对人的启迪。以史为鉴,不要去辨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这些事。发不发生,社会都是今天的样。我们要做的是,领会书中记录的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下,该如何趋利避害。引史为训。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什么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春秋算奴隶社会,战国开始就算封建社会。
中国的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时起,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时止。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阶段。
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53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土改结束。
属于奴隶社会。
1.我国从夏朝到春秋战国末期,都属于奴隶社会,毫无任何争议。而自从战国以来,随着井田制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度诞生,让奴隶变成半自由民依附于土地向地主交地租这个经济模式完全取代了奴隶经济,整个社会开始围绕着土地兼并和地主剥削运转,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2.秦朝之前的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字面意义上的“封建”,需要分封、自治,而打秦朝以后,中国就成了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教科书里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划分方式,硬往中国历史上套是不合适的。商周两代虽然都存在大量奴隶,但是他们并不是主要的生产力,这和古罗马那样的奴隶社会有本质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一般认为是因为土地制度的变革,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更先是鲁国开始,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西周承继夏朝两朝的奴隶制社会,到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再也不具备无上的权威,朝觐制度也没人理会。
于是齐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其实还是借助周天子已没人理会的权威树立自己的威信。废井田开阡陌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春秋和战国合起来史称“东周”,是为了区别西周。
区别主要就在:首先在先后上,春秋在前,战国在后。
其次,随着周王室逐渐衰弱,春秋时各路诸侯还在争霸,霸就是霸占一方,就像英雄排座次,争个一二三四五,争谁是天子之下的老大的问题,还遵从在周天子的名下与所谓号令下,比如更先称霸的齐桓公在管仲改革内政的情况下,国力强盛了,管仲一看可以了,时机到了,打出个口号吧,曰“尊王攘夷”,这么着一来,就出师有名吗,谁不服,一个是理上说不过去,二个是又比人家实力不过,这样之一霸就树立起来了。后来几霸也都差不多此套路,“尊王”的大旗到手,再加上实力够强,就OK了,就像现在的联合国了,美国说了要遵从什么什么国际 *** 。联合国总部咋不开到中国呀,还是老美人家霸权在握呀。总之春秋时是有个名存实亡的天子的存在,最有名的有春秋五霸;
到了后期,众多的小诸侯国渐渐归并为了几个大诸侯国,已经完全脱离了周天子的辖制,实打实的各占山头各自为王称雄,已经不是争座次,谁是老大老二的问题,而是有你没我,兼并消灭,最有名的战国七雄便是。
可见,春秋与战国的根本区别,其实就是争霸与争雄的区别,争霸还可以相互间彼此相互妥协互存,有一个道统无形中在维护着平衡,到了战国争雄,势必要分出个高下雌雄,一山不容二虎,最后结束于秦国一统天下,从而建立了新的帝制制度。
其实,原则上,东周时基本上都是战乱的时代,理应都可以叫战国时代,毕竟都是战事连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特征,但是,之所以分出个春秋的叫法,主要就是因为,历来又有一说法,说春秋时代是由于鲁国孔子修编了鲁国史官记载的年史《春秋》一书而闻名天下。
这个说的也有其道理,既然《春秋》记事的时期是春秋时代,那么东周后半时期没有《春秋》记事的也就叫做战国时代,这么说,二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春秋》记事也是一个主要区别嘛。
而另外一个,战国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春秋以后形成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彼此间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春秋,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计242年,后世称这个时代为“春秋”。现以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春秋时代(见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表)。
战国,这个名称因春秋一百多个诸侯国不断兼并后所形成的魏、赵、韩、齐、楚、秦、燕七大强国之间战争激烈而得名。战国时代开始的年代有四种说法:①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见宋吕祖谦《大事记》。②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见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③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见清林春溥《战国纪年》、黄式三《周季编略》。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现一般指始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迄于秦灭齐(前221年),统一六国。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问题上,春秋封建说主张春秋初期开始确立领主土地所有制,到春秋、战国之交,领主制才变为地主制;战国封建说主张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的区别,谢谢悟空送来邀请!
历史上,春秋战国其实都是指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的重大时期。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别。
一、名称的差别
春秋时期的名称来源于孔子的经书《春秋》。《春秋》其本身就是一部记述当代历史的史书。战国的由来则是从另一部《战国策》的史书中来的。同为东周时期,却因为两部史书变为了两个时代。
二、周天子的地位不同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然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实际地位。各个诸侯国依旧奉其为主,并不敢有所逾越。所以才出现了“尊王攘夷”的口号的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则不然。此时周天子甚至连一个诸侯国的地位也不如。七雄也是相继称王,彻底抛弃了周朝的名义统治,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三、战争的目的不同
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为争霸战争。大国之间只是为了把对方打服气。只要你认可我的霸主地位,听从我的号令即可。战国时期的战争则变了味道,成为了吞并战争。国与国之间的目的是土地、人口与统一。
四、民族出现分化
春秋时代,一般的平民无论你生活在哪个诸侯国。统统都认可自己是周朝人。但是,战国时期,七雄国家的百姓已经认为自己的是秦人、楚人或者齐人。这也算是最早的地缘主义。
结语
两个时期虽然同处于东周朝代。但是其他差别是非常大的。春秋更像是关起门来争老大。战国却是分家后抢家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