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战略天才”的德军元帅曼斯坦因,在二战后结局如何
这里应该是说的曼施坦因元帅吧?全名是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二战时德军的一位著名的元帅,被称之为机动战大师。
曼施坦因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看,曼施坦因为德军的南线战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曼施坦因接手了南线战局之后,苏联对南线几乎都是占据着优势的猛攻,而正是因为有着曼施坦因的存在,所以南线战场才一直不至于崩溃。
英国一位元帅曾经这样评价过曼施坦因,大概意思是,在面对着苏联如此的强军下,德军一路败退,但是他们竟然还能保证完整的战斗力,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可见德军在此的战斗困境。
对于曼施坦因,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亮点,就拿库尔斯克战役来说,虽然说德军最后战败了,但是苏联所付出的代价绝对是远远要大于德军的,这一场战役中,苏军损失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坦克,减员甚至达到了80万之多。
这样一位元帅的结局并不理想,曼施坦因后来被解除了职位,后来又被英军所俘。
二战期间德军的闪电战的战略思想对于现代战争是否仍具有有效意义
“闪电战”到今天都不过时,中国古代的兵家也强调“出其不意”和“速战速决”,“闪电战”很符合这些特征。战略和诡计都是核心机密都被不能被泄露,没有本质的区别,战略必须具有机密性和隐蔽性。至于“速战速决”,战争里的突然性发挥出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是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争在人类的任何时代都是快速可怕的高消费,国家的财富资源可以在短时间被无情吞噬掉,所以战争最忌打成旷日持久拼消耗的持久战。二战时的德国再厉害,打西欧顺利,一遇上苏联这个超级大块头,“闪电战”只能在战争初期得逞一时,时间长了,拼实力的德国根本熬不过苏联,于是,德军的饥寒交迫降临了……
我感觉意义已经不是很大!现代战争是情报战、信息战、斩首战争。
二战德国闪击波兰,打的波兰措手不及。图为德国坦克穿越丛林,绕过马奇诺防线,出现在英法联军侧后方出其不意。
军队大规模的集结已经不可能在那样的隐秘,不被发现,各大国家的情报部门和间谍卫星都不是吃干饭的,如果邻国或敌国大规模兵力集结没有发现的话,只能说明你的情报部门是用来好看的,那真是天意都想灭你。
间谍卫星无处不在
先别提什么兵力调动集结了,可能普通的军事演习和部队调动都会被敌人所知,军事间谍无孔不入。现代战争打的话肯定是斩首战争,并且是以海空军为主的突防攻击,至于地面战争还是先靠边站着等一会吧,还玩二战坦克闪电战?省省吧。
现代战争发动之前可能双方就已经得到情报,会派出无人机或者特种部队在开战前进行“斩首战”,瓦解敌方高层指挥,取得主动权。
“斩首战”,吓的蔡女士是屁滚尿流,两年演习了六次“反斩首”,苦求逃生跑路之策。
闪电战本来就以出其不意和快速机动来取得战果,以求速战速决!如果敌人知道你兵力集结后做出相应防御部署,闪电战就变成攻坚战,完全没有了意义,随之等待的可能就是一场屠杀。
二战的经验教训高速我们,战争中战术体系和战术的应用都必须建立在超前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役术理论的基础上。技术决定理论,理论指导实际运用,不可颠倒。那些死抱老一套或天马行空的奇想怪论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和被动挨打的。
对于二战中德军采用的闪电战的战略思想,彻底改变了一战中战地战的战术思想,虽然进入现代化作战后,闪电战的很多作战模式已很难成功,但是在快速突破和空地联动着两方面,闪电战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式,避免双方陷入无休无止的拉锯战,依赖技术优势快速解决战斗,因此,闪电战所留下的不只是战术思想,而是整个战争理念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战略级作战思路。
闪电战的最基础思想,就是避免陷入静态战争的泥沼,运用手头的资源,组建突击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进行快速突破敌方战线的运动战的宗旨,在这样的技术指导下,装甲部队将成为一支独立的突击部队,在步兵和空军的掩护下,在敌方战线上撕开一个口子,然后向敌方腹地迅速推进,打断敌人的作战部署,形成巨大的战略优势,使得敌人预先修建和部署的守备部队形同虚设。
而进入现代化战争后,这样的战术思想尤为重要,虽然装甲部队无法在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进行推进,但是在飞弹和大口径火炮的支援下,可以快速扫除敌方预先修建的工事和防线,随后地面部队进行推进,唯一的不同就是在二战中,地面部队作为主要的推进力量,而在现代化战争中,空军和飞弹部队作为核心力量来加快战争结束的脚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闪电战留下精髓,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数代军事家的填充,使得闪电战这一基本战法逐渐发扬光大,未来的战争只会越来越快速。
有用的:首先先发制人,先手打击要把敌人至少百分之八十的打击能力干掉,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找不到发现不了的……现在美国人所以不敢动中国,俄罗斯主要是顾虑不能完全打得到这两个国家武力的所有,美国顾虑搞不定的这百分之二十也足以送全美国上西天的,不然早就开打了。
发表评论